
濟南市規(guī)劃設計研究院
地址:濟南市高新區(qū)舜華路2000號舜泰廣場1號樓西翼
電話:0531-86910650
郵編:250101
郵箱:ghjghy1380@jn.shandong.cn
科學規(guī)劃理水營城,系統打造海綿城市
來源:中國建設報 2019-10-31
作者:楊夢晗
他的老本行是城市基礎設施規(guī)劃設計,都是大塊頭的“硬件”。然而,他卻對柔弱無形的“水”如數家珍;他是國內最早接觸“低影響開發(fā)”(LID)理念和技術并實踐應用的專家之一,他對有人簡單地將“LID”直接等同于“海綿城市”的認知感到不妥,因為他認為“營城”先得“理水”,以構建城市生態(tài)體系為抓手,系統打造“大海綿”;他是典型的“空中飛人”,他的足跡不止一次踏遍了由中央財政支持的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,去得最多的試點,每年不少于5次。第二批14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,專程考察調研已超過10個;他帶領的團隊,可謂“水軍”中的精英,直接為9個試點城市提供技術咨詢、規(guī)劃服務……今天,讓我們一起來聆聽他的“海綿故事”,他就是——張全
張全,男,教授級高工。住房和城鄉(xiāng)建設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導專家委員會委員。中規(guī)院(北京)規(guī)劃設計公司總經理。
1.楊夢晗:您最早從何時開始接觸“海綿城市”概念?何時從項目層面開始具體實踐這一理念,參與建設的試點和項目有多少?
●張 全:準確地講,“海綿城市”一詞首次出現,是在2012年4月召開的“2012低碳城市與區(qū)域發(fā)展科技論壇”上。2013年12月12日~13日,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(zhèn)化工作會議講話中強調:“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(yōu)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,優(yōu)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,建設自然存積、自然滲透、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”,“海綿城市”自此逐漸成為大眾熟悉的新概念,一度成為網絡熱詞。在此之前,大概是在2000年,我們就已經開始接觸“低影響開發(fā)”(LID)。2000年后,中國城市規(guī)劃設計研究院(以下簡稱中規(guī)院)在做規(guī)劃時提到LID已經成為常態(tài)了。在技術上,2008年、2009年,中規(guī)院同歐盟合作項目時,已經對LID的計算方法、設計方法有了接觸,當時主要是學習。
國內將LID作為一種概念在推,地方上也有一些接觸比較早的規(guī)劃設計單位比如深圳規(guī)劃院、中規(guī)院等,已經開始探索如何使用模型、如何進行設計。除了規(guī)劃院之外,從2000年開始,還有一批人開始做“雨水管理”,主要做小區(qū)內的雨水管理,包括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、北京建筑大學等。LID的概念在國內的實踐主要開始于北京奧運會場館和北川新縣城建設,也就是說,中規(guī)院在2008年就已經開始在項目中普遍使用LID技術了。
中規(guī)院早期跟國外(歐盟)合作項目時,主要集中在整個的雨水管理方面,這也讓我們在“海綿城市”概念提出來之前,技術準備上已經走到了行業(yè)前列。當時業(yè)界在這方面比較知名的團隊主要有北京建筑大學的車伍團隊、深圳市城市規(guī)劃設計研究院的任心欣團隊以及中規(guī)院的謝映霞團隊。我們從首批由中央財政支持的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申報開始,就已經介入部分試點城市的海綿城市建設相關工作了。2015年4月首批試點城市名單公布后,我們先后為遂寧、南寧、天津等9個試點城市提供了技術咨詢、規(guī)劃等服務。具體項目因數量太多,加上遇到具體問題后需要適時調整,沒有做過精確統計。
2.楊夢晗:國內從2015年4月開始推行由中央財政支持的海綿城市建設試點,作為住房和城鄉(xiāng)建設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導專家委員會委員之一,您這些年考察過多少試點及項目,如何看待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?
●張 全:全國首批16個試點城市中,專門為海綿城市建設而去的都不止一次,去得最多的是遂寧和貴安新區(qū)兩個試點,每年不少于5次。第二批14個試點城市中,專門為海綿城市建設去考察服務過的有10個。
總的來看,我認為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整體效果很好。首先,所有的試點城市都真正接受了“規(guī)劃引領”這個概念,開始認真地做系統方案。系統方案本身就是規(guī)劃的一部分。如今,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讓“海綿規(guī)劃”完全推開了,建設了一些設施,積累了一些經驗,管理體制也在逐步往前推進,整體效果非常不錯,而且海綿城市建設在很多城市都得到了老百姓的認可,社會上的接受度也越來越高。
對于各個試點而言,海綿城市建設由于涉及領域廣、部門多、學科雜而存在綜合性、復雜性等特點,沒有成功經驗可借鑒,試點建設難免走入誤區(qū)。但經過4年多時間的探索,大多數試點城市都從原先的踏入“誤區(qū)”轉回了“正道”上。
學術方面,由于海綿城市建設涉及多個學科、多個部門,所以各學科之間、各部門之間的爭議比較多,海綿城市建設反而在國外的認知度更高。在2018海綿城市建設國際研討會上,參會的國外專家對我國海綿城市建設有了更深的認知,會后撰寫的文章,普遍認為中國在海綿城市建設領域的實力已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。
3.楊夢晗:海綿城市建設必須堅持規(guī)劃引領、統籌推進的原則,這也是決定海綿城市建設成效的關鍵因素,您作為國內城市規(guī)劃和城鎮(zhèn)水務方面的權威專家,如何評價國內試點城市在這方面的進展,有哪些值得業(yè)界關注和思考的經驗教訓?
●張 全:2011年,中規(guī)院開始組建城鎮(zhèn)水務與工程研究分院。當時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針對北京“7·21”內澇事件提出解決方案,結合住房和城鄉(xiāng)建設部要求,我們提出排水防澇導則的意見。在導則里,我們很明確地提出,排水防澇要有LID,要有源頭處理。后來,習近平總書記提出“海綿城市”之后,住房和城鄉(xiāng)建設部出臺了《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——低影響開發(fā)雨水系統構建(試行)》,提出了“海綿城市(低影響開發(fā))”。這樣的提法是有爭議的,因為將“海綿城市”和“低影響開發(fā)”連在一起提出,早期是有正面影響,但到后期出現的爭議卻越來越多。截至目前,仍然有不少人把“海綿城市”等同于“LID”。我認為,海綿城市是城市生態(tài)體系的一部分,它首先是城市生態(tài)體系的抓手,我們不能把“海綿城市”矮化了,只變成LID,更不能建個透水磚、下沉式綠地等設施,就認為是海綿城市了。海綿城市是整個城市層級的建設理念和方式,是一個系統化方案,而不是透水磚、雨水花園等單一的工程措施。近兩年,大家一說到海綿城市,就覺得是屋頂花園、雨水管斷接等技術或者工程設施。海綿城市跟大系統的關系,大家都避而不談。
我們必須承認,早期海綿城市的技術體系是從LID開始的。后來我們極力在國內推廣澳大利亞的“水敏感城市設計”,但因幾個很直接的問題沒有成功。一是沒有那么大的土地,二是一直沒有搞清楚“大海綿”(水利方面)和城市的關系。我們一直想將其作為一體化來做,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,經常造成“掰開了做”的結果。碎片化,說的直白點,實際上就是行業(yè)的切割。比如,管“大水”的不管內部,他就把一切都放在“大水”里面去做,相互間的一體化沒辦法打通。
在4年多的試點實踐里,我們一直堅持把所謂的“大海綿”引入到真正的海綿城市里來。所以一直強調做海綿城市一定要“規(guī)劃先行”?!耙?guī)劃先行”的目的,是通過海綿城市的理念和計算方法,提供技術細節(jié),把城市里該留的東西留下來。這些東西在早期的海綿規(guī)劃里很少被人關注。
比如在海綿城市試點建設沒開始之前的2012年、2013年,我們在做貴陽市區(qū)域(現為首批由中央財政支持的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之一的貴安新區(qū))的規(guī)劃時,就提出了“藍綠空間”,表示有些地方不應進行建設,需留出一個通道,雨來了就可以從通道走,實際上就是海綿城市建設中提到的“超標準雨水排泄通道”。但當時也沒有這個概念,主要目的也不是為了能夠排走超標準雨水,而是因為那個地區(qū)“水敏感”太高了,周邊全是各個市的水庫。我在2006年做規(guī)劃的時候,做過這個地區(qū)的戰(zhàn)略規(guī)劃,當時就堅持這塊地不要劃入貴安新區(qū),但是2011年貴州省政府做規(guī)劃時,還是將這塊地劃進去了,我們就變成了被動地做規(guī)劃。該地區(qū)的核心是水環(huán)境安全。由于當時沒有海綿城市的概念,在做規(guī)劃時就根據LID概念來做水環(huán)境安全。我當時提出這個地區(qū)要把水慢下來,下了雨不要讓水都流走,都流走的話肯定會污染周邊,應該讓水停下來,經過植物、濕地等一系列自然措施的吸收、過濾,再排出去。
當時在規(guī)劃里提出這個概念以及污水處理廠標準、尾水的排放方式,都被人嘲笑,我們希望這個地區(qū)污水處理廠的尾水不要排放,而是運用自然生態(tài)體系,充分利用濕地系統、水系統的凈化作用,但沒有被接受。當地設計單位認為這樣的做法不結合實際,他們想做一個幾十公里的塘,直接把水排到下游去。當海綿城市提出之后,他們才發(fā)現,我們當時的理念跟海綿城市建設很契合。
直到目前,到底規(guī)劃該做什么,還是有不少爭議。海綿城市很重要的一點是把藍線控制住,遂寧市海綿城市建設在這方面做得很到位,對整體布局(所有的河道)做得很好。低洼地的不建設并不屬于藍線的范疇,可能很多時候都是沒水的,但我們希望盡量減少施工,把它變成公園,而不是將其填起來多加建設。因為一填起來,整個城市的豎向就會發(fā)生變化,后果很嚴重,最大的問題就是誰先建誰倒霉。
做規(guī)劃的人很清楚,各地新區(qū)不可能在3年內完成申報的海綿城市建設內容。在不可能全面完工的情況下,我認為有幾個問題十分關鍵:首先要建立完成大系統,其次是建設完善中間系統,用規(guī)劃來保證源頭系統,最后是用管理來保證整體。建好末端系統最突出的核心是水系,不論是用現有的水系,還是新建水系,都可以。末端系統做好以后,不管別的項目怎么建,末端已經守住了。繼而針對上游的其他系統,看看哪些設施能建。現在貴安新區(qū)已經確定了所有的排口,全部做完旱溪,二級系統也做成了,剩下的用嚴格的規(guī)劃管控就可以實現預期目標了。大系統能夠保證在建設過程中,即使產生再多的污染,也不會摧毀整個系統。
要是以23號文(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23號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(guī)劃法》)來要求的話,除了試點城市之外,其他城市的規(guī)劃要做到什么狀態(tài)?我個人認為還需要繼續(xù)推進,堅持“以獎代補”,最好是全國性地再促一次“海綿規(guī)劃”,把規(guī)劃和系統的關系梳理清楚,讓各個城市自己提出到2020年能做什么事,而不是單一地靠國家層面的管理。到了2020年,再組織相關部門去檢查。此外,要對各個城市的海綿規(guī)劃、實施方案進行輔導,讓其做得更有效率,把系統性做得更強一些。
4.楊夢晗:自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推行以來,您親自參與或指導的試點城市和建設項目中,印象最深刻的有哪些?
●張 全:我個人認為,第一批試點截至目前,是很成功的,而且一年比一年好。一是海綿城市建設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,二是相關單位、技術人員從原來的“完全不懂”變?yōu)椤皶觥绷恕?/div>
海綿城市建設的過程是艱辛的,但結果是好的。遂寧市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第一年拿了黃牌,該市市委、市政府都非常重視,邀請中規(guī)院去做海綿城市技術服務。我們派了一支隊伍在現場駐扎,摸清本底,結合實際扎扎實實做現場施工圖。加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積極配合,遂寧市的海綿城市建設做得比較順利,在第二年的中期績效考核中位列第二名,而且成了全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現場會的召開城市。印象最深的是,在遂寧市做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匯報的莫離博士,做完報告準備坐下來吃飯時,居然累得暈倒了。
2016年,經過一年的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探索后,各個城市都發(fā)現了問題。貴安新區(qū)剛開始對海綿城市的概念不理解,導致系統沒理清楚、工程進度緩慢。之后找到了“用大系統解決核心問題”的思路,雖然工作量沒干完,但是把整個系統梳理清楚了,之后的工作就更加明確、順暢了。
整體上來說,吉林省白城市一開始的定位有偏差,但是后來都糾正過來了。剛開始他們的技術團隊對雨水的認知度太高了,老想著城市內澇問題。實際上白城是一個相對缺水地區(qū),是一個鹽堿化正在形成的寒冷地區(qū)。所以,寒冷地區(qū)怎么建設怎么管理,這是白城要回答的第一個問題。第二個就是它的水資源利用問題,接下來是水體黑臭問題,最后才是內澇問題。白城市海綿城市建設一開始就抓融雪劑的問題,我認為是對的。當然,由于霜凍期導致建設周期太短,白城市的海綿城市建設能取得今天的成效,十分不易,
重慶市悅來新城的海綿城市建設試點,剛開始面臨著新區(qū)和山地地形的問題,現在面臨的最大硬傷是沒有建完,空缺率太大。早期,我們一直對悅來新城在山地較陡的環(huán)境下做兩側的海綿設施的做法有疑慮,尤其是早期在大山里做了一個大池子。這兩年試點建設整體上還可以。
武漢市是一個“巨無霸”的城市,既有黑臭水體,又有內澇。不論是對黑臭水體,還是對內澇,海綿城市建設都有一定作用,但只是一部分作用。像武漢這種內澇嚴重的城市,光靠海綿城市建設是解決不了根本性問題的。應該先想一個全市的大系統,再反過來依靠海綿城市建設解決一部分問題。首先是確定需要多大的排量,水系之間需要多大的連接輸送,再反過來梳理和構建別的小系統。對武漢市來說,“壇壇罐罐”都得用,甚至可以向國外學習,學校的低洼地都可以用。武漢工程措施的定位,不能因為做了海綿城市而下降。
總而言之,首批由中央財政支持的海綿城市建設試點,整體上收效都不錯。比起首批試點,第二批試點更有難度,城市不是太大,就是經濟不好,進度很難快起來。比如三個直轄市(北京、天津、上海),這類城市的管理成本遠遠高于小城市,往往出臺一個辦法、一個機構都很難,審批報告慢、建設進度也慢。不過天津市對海綿城市建設方面,還是非常重視的,有全面鋪開的趨勢,而且很強,把三年的建設全部打包成海綿城市建設在推廣,這是我們沒想到的。尤其是中新天津生態(tài)城的整體基礎比較好,將海綿城市的理念跟傳統的技術方式(如“綠色建筑”)結合起來做,順著思路建下去是沒問題的。但天津市在技術上的難點,還有待解決。一是土地鹽堿化問題,二是土壤不下滲問題。
5.楊夢晗:除了由中央財政支持的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外,目前全國各地省市級試點工作也在陸續(xù)展開,您如何看待省市級試點工作進展?有何具體建議?
●張 全:除了由中央財政支持的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之外,現在已經完成海綿規(guī)劃的城市大概有幾百個。省市級的試點工作,在經濟發(fā)達地區(qū)的城市效果還可以,往下推進得也不錯,技術體系也在逐步形成。然而,這并不能解決城市全面的問題,整體效果上肯定不如國家試點那么強,也不如國家試點那么積極。
海綿城市建設不會到此為止,單就海綿城市建設而言,還有3~5年穩(wěn)步推進的過程,就協同綠色發(fā)展、生態(tài)文明建設等國家戰(zhàn)略共同發(fā)展而言,是一個長久持續(xù)的過程。2018年國家開展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試點,要求中很大一部分都跟海綿城市有關,這也是同時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。
我個人建議,為調動各城市參與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的積極性,國家可建立“以獎代補”的體系,進一步完善海綿城市建設驗收的方式、監(jiān)測方式。最好在2020年之前出臺相關措施和政策,并逐步推進2~3年?!耙元劥a”具體措施就是在全國選出海綿城市建設成效突出的城市(不限定試點),對其進行財政獎勵。
此外,海綿城市建設還要在技術上形成規(guī)范,盡快出臺各類海綿城市技術規(guī)范,強制性要求設計方案符合海綿城市建設理念,確保各城市的建設符合規(guī)范要求。因為海綿城市建設學科之間的爭議比較大,很多方面都沒有跟海綿城市建設很好地結合進來,比如綠化方面,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就曾明確表示,綠地不能下沉。但我認為,即使不結合海綿城市建設來做綠化,最低要求也要做到綠地里的水不再排到外面。
6.楊夢晗:您如何看待海綿城市建設的發(fā)展趨勢及其在探索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(fā)展道路過程中將會起到的具體作用?
●張 全:海綿城市是城市整個“水的營造”的一部分。可以說,把整個“水的營造”這面大旗全放在海綿城市里也不為過。對于整個城市發(fā)展而言,應是“理水、營城”,首先要把水梳理好而非治理好,梳理清楚后再來討論城市建設的問題,把梳理水的問題作為規(guī)劃的前提。
海綿城市建設經過4年的試點探索,已經積累了一些經驗,今后將會越來越完善。目前最急需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首先是在頂層設計層面盡快形成規(guī)范。目前,從國家層面上來說,海綿城市建設從指南到導則,都還沒有真正形成規(guī)范,在頂層設計方面沒有形成規(guī)范,會直接影響到應用推廣。其次是建設能發(fā)揮實際作用的監(jiān)測系統。現狀是不少試點花了很多錢,但不知道監(jiān)測什么,也不知道用什么手法、怎么取樣。目前,各個地方把海綿城市建設監(jiān)測的重點放到了管道上,但我們更需要的是對設施的監(jiān)測。比如說雨水花園,進來的是什么水、有多少量、什么時候開始溢流、什么時候下滲到盲管、下滲狀況如何、出去的水是什么水質、什么水量等,進出雨水花園的水的前后之差怎么樣,之間的關系是什么……這些數據需要我們一個個地剖析各個設施。如果沒有這些數據的對比,怎么知道設施有沒有用?同時,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的驗收要求,任何一條結果的量化是怎么得到的,這些都需要監(jiān)測系統反饋數據。雖然在2017年下半年,住房和城鄉(xiāng)建設部大力推行監(jiān)測,但那時候設施已經建好了,再來做監(jiān)測就有些晚了。再其次是建設國家層面的海綿城市建設信息平臺。最后是設計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。目前的海綿城市建設設計水平普遍不高,因為設計領域沒有多少人去思考這些東西,真正去做設計施工圖很有難度,只有扎根在現場做施工圖,才能提高業(yè)務水平,設計出來的東西才切實有效。
海綿城市建設在探索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(fā)展道路過程中將會起到的具體作用主要集中在兩方面:首先是海綿城市的理念對中國特色城市發(fā)展道路有極大的參考價值。海綿城市的理念最核心的就是生態(tài)意識。生態(tài)意識是城市生態(tài)很重要的一個抓手,它改變了過去的“營造生態(tài)”,即只要做綠地就是生態(tài)的模式,使得整個城市在建設中變得更加接近自然生態(tài)。其次,海綿城市建設還會對我國今后的施工建設產生很大的影響。海綿城市建設項目,很重要的一點便是細微化的設計和施工。舉個例子,一個項目的豎向,如果設計不細致或者施工太粗糙,稍微有一點偏差,就會導致整個項目的失敗。因此,海綿城市建設的深入推進,會使整個建設行業(yè)的水平和質量都會有所提高。
7.楊夢晗:您認為海綿城市建設持續(xù)深入發(fā)展的當務之急有哪些?
●張 全:海綿城市建設持續(xù)深入地發(fā)展,首先要解決的是將其納入規(guī)劃管控體系。只有寫進了規(guī)劃管控體系中,才能保證實施。也就是說,如果不做海綿城市,整個方案就沒辦法通過。其次,建議財政上“以獎代補”,將原來的試點補助,改為獎勵給海綿城市建設做得好的城市,以此激發(fā)各個城市主動進行海綿城市建設的積極性。其實,經過試點建設驗證,在真正的海綿城市建設中,并不多花錢,因為原本城市建設就該做綠地,海綿城市建設只是把綠地的形式改變了。有人說,做海綿城市總體上比不做要多花5%~10%的經費,也有人說要多花30%的經費,但如果要把整個大系統考慮清楚,反而是會省錢,因為開發(fā)商前端該花的錢都花了,政府要花的錢就減少了,所以城市整體支出不但不會增加,反而還會減少。此外,我國海綿城市建設目前從規(guī)劃到設計,整體的技術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。